close

除夕夜的時間總是有點漫長
原本是妹妹帶回爺爺家要讀的《告白》卻變成我在看〈笑〉

讓人震撼不已的小說,故事裡幾乎找不到一絲希望
就連非事件中心的角色也有人性黑暗的一面
無論是因知情而墮魔、亦或是包裹在自我滿足下的無知


人沒有辦法討好每一個人
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意

或許會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想吧 @@


故事分成六章,每一章是不同人物的視角
前面因為不習慣敘述文體適應了好一段時間
直到看完第一章迎來第一個高潮,才讓我覺得有趣
幾乎每一章都有爆點,每一個角色也都發人省思

巧妙的是即使每一章告白的主體不同、觀點不同
事件的邏輯卻不衝突,每一件小事的描述都不是無意義的出現
被害者母親、加害者、加害者親屬、同班同學...隨著閱讀讀者逐一拼湊事件原貌

同樣一件事在這章看來是這種感覺,下一章可能又不是這樣
但每個立場看來永遠是那麼理所當然,是依他們的角度最有可能的解讀
唯有知道當事人的告白才會知道行為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在視點的轉換中讀來非常有意思~



越讀越驚悚、越深入事件的真相越感到人性的可怕
不管是執行終極復仇計畫的森口老師、還是加害者A和B、同班同學...等等

其中談到的校園暴力更顯同儕團體的影響力
不跟著做換自己被欺負,於是為了不當另一個目標只好變成加害者
這是什麼微妙而殘酷的心理?

不是因為校園霸凌引來的死亡事件,而是因為告白引起的校園霸凌

不以校園霸凌作為故事的開端
隨著復仇計畫的告白引發校園霸凌才真正讓人毛骨悚然

人心真的是可以操作而駭人的...



一件事情永遠不會如表面看來這麼單純
我們只能憑自身擁有的脈絡做出某一種解讀
但背後的動機和真相的原貌很可能超出你我的想像

在我看來森口老師的復仇並不可怕〈雖然手段很高明就是了...〉
同學A和B才真正讓人不寒而慄

殺人的動機有時真的沒那麼冠冕堂皇,什麼恩怨、糾葛根本不是必要
有時候只是對方的言行「越界」就能竄出可怕的殺機
也有單純的惡意、單純看你不爽,甚至只是想證明自己的「勝負心」

因為不想被A看不起,最終選擇森口老師的女兒
又因為被A利用的憤怒、想證明自己能完成A不能完成的計畫而殺人

B的殺人動機平常到不可思議、讓人不禁有種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恐懼
當然書中所描述B的成長背景和近期經歷也不容忽視


有些孩子在被父母貶低下成長一輩子都在追求自信
那麼過度保護和讚美也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
過猶不及,該怎麼拿捏還真不是容易的事...

不能跟別人自誇自己的小孩會念書,至少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吧
反對森口老師只表揚做得好的同學,主張應該重視學生個別的優點

母親將B成績不夠優秀轉化為人格的讚美、重視個別差異
其實這些都沒有錯,甚至是相當好的教育觀念
但將這種觀念化為實際行動指責老師,無形也形成B的壓力


如果我成績好的話,媽媽才不會寫這種信呢。她只是覺得失望而已

錯解母親誇耀的「善良」認為是自己達不到期許的諷刺
依照B的角度會這麼覺得也不是不可能...



只要去做就會有成果,有了自信就會更努力。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的人也很多
   但就像有名的運動選手也有低潮一樣,才能發揮到一個地步一定會碰到瓶頸。
   其實從這時開始才是真正勝負的關鍵。
 
   會分出:認為到頭來自己只有這種程度,就這樣直線下降的人
   就算沒結果也不著急,繼續努力維持現狀的人
   以及現在正是加把勁的時候,更加努力突破瓶頸往上爬的人。

   我擔任三年級的導師時,考試前常有家長會說“這孩子只要努力就能做得到”
   但“這孩子”多半正是在這個關卡直線下降的人的典型。
   並非“只要努力就能做得到”,而是“根本無法努力做到”。

   B也第一次面臨這樣的轉捩點。


關於努力與瓶頸、自信與努力的描述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說是一種鼓勵也可以

要對人性與事物有足夠的洞悉力才能寫出合理的心理轉折
要寫這種小說真的很不容易啊~



--
電影版的拍攝很有美感,配樂的運用很加分

也許是先看過小說的緣故,電影版對我來說始終不夠滿足
小說對於角色的背景和內心轉折交代得比較詳細

不過電影版裡事件經過些微重整和更改又有不同的感覺
演員演技和畫面呈現也是很棒的享受

兩者都值得一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